1101个运动员保送大学,这事儿吧,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。
毕竟,全国那么多运动员,千把人听着像沧海一粟,但对每个被保送的运动员来说,那可是鲤鱼跃龙门,人生一大步啊。
《人民日报》5月6号官宣了这事儿,好家伙,直接热搜第一。
这年头,流量密码算是让运动员们给拿捏了。
不过想想也正常,奥运冠军、世界冠军,谁不想沾沾喜气?
全红婵,跳水小天才,要去暨南大学了。
这小姑娘,个子窜得快,眼瞅着奔一米六去了。
前阵子跳水世界杯,拿了个亚军。
虽说没夺冠,但想想她这年纪,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能保持这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再说,进了大学,学习和训练怎么平衡,也是个考验。
巧了,苏炳添,咱们的“飞人”,现在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。
这下好了,全红婵和苏院长成了校友,都是广东老乡,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,说不定还能一起吃个食堂,唠唠嗑。
除了全红婵,其他几个奥运冠军的去向也挺有意思。
盛李豪去了北京体育大学,这可是体育院校里的“扛把子”,专业对口,资源丰富,以后发展肯定错不了。
黄雨婷去了浙江大学,这姑娘眼光独到,浙大可是名校,学术氛围浓厚,以后就算不搞体育了,也能在其他领域大展拳脚。
李雯雯去了厦门大学,估计是看中了厦门的风景,学习累了,还能去海边散散心,放松一下。
说白了,运动员也挺不容易的。
平时训练那么辛苦,文化课落下了不少。
现在国家给机会,让他们能上大学,弥补一下文化知识的不足,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吧。
当然,也有人说,运动员保送大学,是不是对其他学生不公平?
这个问题嘛,见仁见智。
运动员为国争光,付出了很多,给他们一些特殊待遇,也无可厚非。
再说,保送的名额有限,也不会对普通学生的升学造成太大的影响。
还有人担心,运动员上了大学,会不会荒废训练?
这个也不用太担心。
现在很多大学都有专门的体育训练机制,能够保证运动员在学习的同时,也能保持训练水平。
其实,运动员保送大学这事儿,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培养更全面发展的人才。
运动员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,也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素养。
这样,他们才能在退役之后,更好地适应社会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你想想,要是所有运动员退役后都只能去当教练或者开个体育用品店,那也太可惜了。
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,在其他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全红婵的目标是奥运三连冠,甚至想超越马龙的六金纪录。
这目标,说难也难,说容易也容易。
关键就看她能不能顶住压力,保持状态。
毕竟,竞技体育,瞬息万变,谁也说不准未来会发生什么。
想想马龙,一路走来,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,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。
全红婵还年轻,未来的路还很长,还有很多挑战等着她。
不过,年轻就是资本,有梦想,就勇敢去追。至于结果,那就交给时间吧。
人生嘛,就像一场马拉松,重要的不是起点,也不是终点,而是沿途的风景。
